“十四五”期间,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年复合增长率约10.7%,2024年市场规模达1.35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大市场。截至 2024年底,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数量突破3.3万家,较“十三五”末增长27.8%,产业集群效应与创新活力持续释放。随着2026年“十五五”规划正式启幕,在国家战略部署与人民健康需求升级的双重赋能下,高端医疗器械作为医疗科技与制造能力的核心载体,正迎来以创新驱动国产替代、以品质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发展期。
一、“十四五”期间,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一)技术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四五期间,我国高端医疗器械从“跟跑”向“并跑” 加速迈进,部分领域实现“领跑”突破。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期间共批准315件创新医疗器械,境内产品占比达86.3%,碳离子治疗系统、ECMO、人工心脏等尖端装备相继实现国产化。在核心领域,联影医疗成功研制全球首台5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统,迈瑞医疗推出业内首个临床级光声成像系统,微创机器人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打破外资垄断,已进入40多个国家市场。关键零部件自主化水平显著提升,CT 球管、超导磁体等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稳步提高,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增强。
(二)产业规模与生态持续优化
市场规模稳步扩大的同时,产业生态加速完善。截至 2024年9月,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全产业链企业达53.4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万家,形成了以江苏、广东为核心的东部产业集群和中西部加速追赶的发展格局。专利创新成果丰硕,“十四五”时期医学装备领域专利申请量累计达104.5 万件,产学研用融合不断深化,医院与企业共建的 “医工转化中心” 有效打通科研成果临床转化通道。基层医疗装备普及成效显著,国产手术机器人、便携诊断设备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家门口看好病”成为现实。
(三)国际化布局初见成效
国产医疗器械“出海”步伐加快,形成全球市场辐射能力。迈瑞医疗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微创医疗海外营收占比三年内跃升至28%,精锋医疗多孔腔镜机器人通过 CE 认证,2024年海外订单占比达15%。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国产医疗装备凭借高性价比优势,逐步打破国际巨头长期形成的市场壁垒,全球话语权稳步提升。
二、“十五五”规划,高端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
(一)战略导向:创新驱动与自主可控
“十五五”规划将进一步强化高端医疗器械的战略地位,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与全产业链升级。国家药监局已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实施“创新特别审查”程序,探索“附条件批准” 机制,缩短创新产品上市周期。政策将重点支持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脑机接口、人工智能医疗等前沿领域,推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临床转化-产业应用”的创新闭环,目标实现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大幅提升,关键领域国产替代率突破60%。
(二)重点赛道:智能化与跨界融合
“十四五”期间崛起的重点赛道将在“十五五”期间持续发力。脑机接口作为国家未来产业重点方向,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55.8亿元,将聚焦柔性电极、靶向技术等核心攻关;AI医疗与医疗器械深度融合,将催生智能诊断、远程手术等新型产品形态,国家将加快人工智能医疗器械标准化建设;高值耗材领域将重点突破心脏起搏器、神经介入耗材等国产化短板,体外诊断领域瞄准化学发光等高端市场实现替代突破。预计到十五五末期,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120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8%。
(三)保障体系:政策、资本与人才协同
“十五五”期间将构建全方位产业支持体系。政策层面将优化医保支付机制,探索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新技术报销路径,完善国际认证服务,助力企业拓展全球市场;资本层面将引导“耐心资本”加大早期研发投入,设立医疗器械创新基金,支持创新型企业成长;人才层面将推进产教融合,培养跨医学、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同时,将加强区域产业协同,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强化质量安全监管与标准体系建设,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
三、2026广州高医展:创新与出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