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医疗器械的发展痛点正被加速解决。
01
国家医保局连开五场座谈会
支持医疗器械创新发展
2025年7月17日-2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连续召开五场座谈会,专门聚焦医保支持创新药械。
来源:国家医保局
从主题来看,这五场座谈会覆盖创新医疗器械发展的全链条,其中包括国家政策、企业研发、产品应用、医保支付等具体内容。
从参与对象来看, 包括国家医保局在内的政府部门,联影医疗、术锐机器人等业界代表,以及头部医疗机构和科研单位,基本涵盖了创新医疗器械研发-生产-进院-支付过程中涉及的所有节点。
创新医疗器械投资大、周期长,除了在研发、推广阶段花费巨大,对产品定价、支付力度等方面也有着更高需求。
在五场座谈会中,首场即聚焦对“创新药械开展医保综合价值评价”。从国家近期释放的信号可见,对于“真创新”将不吝支持,质子治疗、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均接连纳入新版立项指南。与此同时,伪创新、内卷式创新将在综合价值评价被挤出水分,把更多赋能空间留给“真创新”。
医保对创新医疗器械的赋能正在持续深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24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建立完善特例单议和数据工作组等配套机制,在引导资源配置同时支持医疗技术创新。
另一方面,第五场座谈会为投资专场,围绕“耐心资本如何支持创新药械”深入研讨。
作为需要长期投资高技术赛道,创新医疗器械需要资金持续注入以保障发展可行性。
近年官方在该领域频频出手,以北京通州区为例,对首次取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医疗器械产品,最高支持500万元,对于纳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或优先审批程序的,再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
此外,《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中提到,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设立创新医药投资基金,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带动100亿元以上规模社会基金投资医药领域。
02
国家、地方密集发文创新医械风口来了
对于社会资本而言,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市场回报率。只有创新医疗器械有着良好的发展预期,才能吸引更多资本进场。同时,充沛的资金基础也是创造“真创新”的重要土壤。
除了研发、支付等环节,审批效率同为创新医械商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在竞争赛道,几个月的时间差甚至能决定一个产品的生死。
7月3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公布《国家药监局关于发布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有关举措的公告(2025年第63号)》。
其中提到,我国将建立更快、更新的高端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机制,对符合要求的国内首创、国际领先,且具有显著临床应用价值的高端医疗器械继续实施创新特别审查,进一步优化创新审查工作。
地方层面也围绕医疗器械审批连发新政。
8月1日,北京药监局印发《北京市医疗器械快速审评审批办法》,对创新产品注册申请人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业务指导,优先安排现场检查,单独排序、优先审评,平均20个工作日内完成技术审评。
7月16日,上海药监局印发《上海市第二类医疗器械优先审批程序》,对列入优先审批的医疗器械注册申请,按照接收时间单独排序,优先进行技术审评。
根据中国医药报,2025年上半年,国家药监局持续强化对创新医疗器械研发和注册的技术指导,已有45个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7.5%。
近日,国家药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雷平在带队赴山东调研时提到,要促进临床需求与企业研发高效对接,促使更多新产品惠及公众健康;鼓励临床专家更多参与医疗器械研发,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全链条支持的举措之下,国内创新医疗器械即将迈入爆发阶段。
【来源:赛柏蓝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