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公告,近期福建省卫健委完成两批次大型医疗设备集中采购项目招标工作:
4月28日,福建省30台64排及以上CT医用设备集采结果公告公布,该项目总预算9000万,最终由宽腾Quantum CT T752中标,中标总价4710万,中标平均单价157万。

截图源自中国政府采购网
而在4月30日公布的128排及以上CT设备采购中,涉及20台高端影像设备配置,项目预算总额达1.2亿元人民币。最终由赛诺威盛AlphaCT 868型号设备独揽全部标的,中标总金额9400万元,单台设备平均中标价470万。

截图源自中国政府采购网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宽腾Quantum CT T752的中标价格引发了行业热议。此前,在四川卫健委的CT集采中,宽腾Quantum CT Q580中标4套32排CT集采,中标总价568万,中标平均单价142万。
有观点认为,该设备的中标价格甚至低于部分中高端的球管单价。由此,在集采政策下企业要如何持续实现高质量的产品研发也成为关注点。在行业技术不断革新之际,究竟是面包贵还是面粉贵呢?
01
宽腾Quantum CT T752
为冠脉检查量身打造
官网资料显示,宽腾Quantum CT T752是一款专为冠脉检查量身打造的64排CT设备,集尖端科技与人性化设计于一身,为临床诊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准与便捷。
据悉,宽腾Quantum CT T752搭载了最先进的64排探测器技术,这一创新设计使得设备在扫描速度、图像分辨率及辐射剂量控制方面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通过高速旋转的X射线源与精密排列的探测器阵列,Quantum CT T752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对人体的高清扫描,尤其适用于心脏冠脉等复杂结构的检查。其卓越的成像性能,为医生提供了更加清晰、细致的解剖结构图像,为精准诊断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硬件上的卓越表现,宽腾Quantum CT T752还融入了先进的智能图像处理与分析软件。这些软件能够自动识别并优化图像质量,消除伪影,同时提供丰富的量化分析工具,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评估病情。在冠脉检查中,Quantum CT T752能够精准显示冠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及心脏功能等关键指标,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有力支持。此外,其三维重建、虚拟内窥镜等高级可视化功能,更是让医生能够直观、全面地了解患者病情,提升诊断效率与准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在追求技术领先的同时,宽腾也关注患者的检查体验。因此,Quantum CT T752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患者的舒适度与安全性。设备采用了低噪音设计,减少了检查过程中的噪音干扰,让患者能够在一个更加宁静的环境中接受检查。同时,智能化的扫描流程与人性化的操作界面,使得检查过程更加简便快捷,降低了患者的紧张感与不适感。此外,宽腾医疗还提供了全方位的售后服务与技术培训,确保医疗机构能够充分发挥Quantum CT T752的性能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02
国内CT球管市场现状
从上述产品介绍可以看出,宽腾Quantum CT T752在以其卓越的性能、智能的分析能力及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引领着医疗影像技术的新一轮变革。不过,有观点认为,其在集采中的中标价格甚至低于部分中高端的球管单价。
据了解,CT球管主要由阴极灯丝、阳极靶面、高压电路、冷却系统等部分组成。作为CT的核心部件,CT球管的质量和寿命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和CT设备的使用;同时,CT球管作为CT中最昂贵的消耗部件,单个价格在数十万元到百万元不等。
根据智银资本研究显示,全球范围内,平均每台CT的球管每2~4年更换一次,全球CT存量市场的替代球管需求量约在10万-14万支,全球CT球管市场规模高达千亿。而对于我国患者量大的医院,高频使用使得球管更换周期缩短至每年更换一次甚至两次。
来自医装数胜的数据显示,2024年GPS三巨头占据我国CT球管院端大部分市场份额,约为72%;联影医疗、医源医疗稳居国产第一方阵,其中医源医疗市场份额增长最明显,较去年同期增加1.75个百分点。

图片源自医装数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初,商务部应国内产业申请,发起对相关进口医用CT机用X射线管及管芯(下称“医用CT球管”)产业竞争力和反倾销立案调查。《申请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国内相关医用CT球管需求量分别为12275只、12317只、12713只,2024年比2022年增长3.57%。
与此同时,美印进口球管在中国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其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42.33%增长至2024年的46.34%。而其市场份额不断上升背
后,是部分外资品牌“以价换量”。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医院CT保有量增长较快,球管的使用寿命远低于CT设备的使用寿命,更换需求增长更为旺盛;另一方面随着分级诊疗推进,我国CT设备开机率逐步提高,球管更换频率也在同步增长。随着院端需求的增长以及国家对不良市场竞争的正确引导,国内CT球管市场格局或将发生改变。
03
集采政策下
国内CT厂商如何逆势突围
需要强调的是,在医疗设备集采政策全面推行的背景下,CT设备价格大幅下降已成为行业共识。然而,国内CT厂商并未因此放缓创新步伐,反而通过技术迭代、成本控制、市场拓展与服务增值等多维度策略,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面对集采政策对中低端CT设备的价格压力,国内厂商并未局限于“价格战”,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技术含量更高的高端市场。256排及以上CT设备市场规模占比已达24.1%,成为三甲医院采购的重点。为此,国内厂商加大在超导磁体、高压发生器等核心部件的研发投入,推动产业链上游本土化进程,降低对进口部件的依赖。如北京、湖南等地通过自贸试验区政策试点联合研发,部分厂商已实现关键部件的自主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
与此同时,针对64排及以下CT设备占据市场近60%份额的现状,厂商通过模块化设计、标准化组件等方式优化生产成本,同时保持图像质量与扫描速度的竞争力。部分厂商推出的低剂量扫描算法,在基层医院中广受好评,既满足了“经济实用型”设备的需求,又提升了患者的检查体验。
在集采政策倒逼下,国内CT厂商纷纷通过供应链优化与精益生产提升效率。有厂商与国内超导磁体制造商达成长期合作,将磁体成本降低30%,同时通过自动化生产线将生产周期缩短20%,不良品率降至0.5%以下。此外,数字化管理工具的引入,如CRM系统,使得销售流程更加高效,销售成本显著降低。
事实上,价格竞争只是短期现象,唯有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集采政策下,国内CT厂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成本控制、市场拓展与服务增值等多维度策略,实现了高质量发展。
【来源:器械之家】